- 注册时间
- 2013-5-6
- 最后登录
- 2014-7-27
- 阅读权限
- 30
- 积分
- 287
- 精华
- 4
- 帖子
- 76
|
有很多人具有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冲动,他们渴望有自己的事业,一心想当老板。有人说:“即使做了微软的CEO,IBM的总裁,都还不如一个小卖部的老板有发展。”有这样观念的人还真不少,他们乐于自己给自己打工,不愿意给别人打工。就是这种不甘于打工的心态,使他们抓住每一个发展的机遇,自己当老板。
我们所说的不甘心打工,并不是说我们必须一律拒绝打工,我们只是不甘心。有时候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,我们也得打工;为了积累自主创业的钱,我们不打工不行;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举目无亲,走投无路,我们必须打工,我们必须选择“无奈”,我们只是不甘心。很多年轻人的理想不是到国有企业上班或坐办公室,而是想自己创业办厂、开店。起初,他们没有经验,就去一些民营企业打工,学技术,学管理,熟悉办厂开店的流程,一旦本领学到手,也积存了几个钱,就出来自己干。
许多自主创业的人都给别人打过工,当创业尚不具备最基本的条件时,自己必须先保证生存,通过打工增加阅历、认识社会、积累经验、储备资金。
“徽章大王”陈先生,幼时因为家境贫寒,高中还没毕业便不得不辍学,进了金乡镇一家五金厂做学徒,走上打工的道路。
后来,在20世纪80年代初,他的家乡金乡镇一下冒出了2900家家庭小作坊,主要生产铝制标牌、塑片制品、塑膜卡片和涤纶商标。由于这些作坊都没有形成规模,其产品只有靠业务员将其销售到全国各地。
陈先生当时从部队刚转业,无门路的他想到了做销售,替人家销售徽章,这活儿还是打工。陈先生在打工的过程中熟悉了徽章的生产和销售业务,也建立了不少客户关系,他觉得创业的时机成熟了,自主创业创办了金乡徽章厂,从此一发而不可收,这与那段打工的经历不无关系。
20世纪80年代,去法国的温州人很多,一开始人生地不熟,只得给早去的温州人打工。温州人张先生涉足社会以后一连打了三次工,先是在温州一家裁缝店打工,后来又在一家家庭作坊式服务店打工,再后来在法国给一个老乡的小皮包店打工。三次打工,使他的“剪刀”手艺越来越巧。几年以后,他带着打工所积累的资金和技术,自主创业,还是做皮包。
从打工到创业,实际上是一个工作过程,而绝非想象过程。当前,国内一些大学毕业生搞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。一些大学生常有创业妙方,不少人在打工期间学到创业的本领,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。
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的小吕,在大四时就给一家企业打工,当时工资低,很多人不愿去,但他不是为钱而去的。他认为打工的过程是实践和积累资本的过程。在打工过程中,他学会了单片机编程与应用。这对他后来的就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大学毕业后他继续打工,顺利进入世界500强的一家公司。企业的整体运营系统非常科学,让他学会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。两年后,他递交了辞职信,开始了自主创业。
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小梁,先是打工。她最初认为成立一家公司不是什么难事,在公司打工后才发现,想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,需要熟悉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,学会经营。有了这种认识,在打工期间,一有时间她就从网上搜集和她研发方向一致的公司资料,了解其他公司的产品设备情况,掌握行业动态,逐步完善自己的公司设计,为自己以后自主创业打好基础。因为有前段打工的工作经验,在2008年她创办公司后如鱼得水,做得非常好。
一个人贫穷,不是口袋里没钱叫贫穷,而是脑袋里没想法叫贫穷。人要有富有的想法然后才有富有的生活。头脑致富是未来趋势。打工是认识自己,认识社会,寻找自主创业项目的一个过程。打工者不可做“三等人”:等下班、等薪水、等退休。
打工,不仅仅只是无奈,对创业者而言,它还是一种必需的积累过程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