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谷梦想:创业团队中的“人”与“事”
光谷梦想:创业团队中的“人”与“事”现在路上,开始写关于团队合作的系列文章。整个系列,希望以尽量清晰的逻辑将事情讲清楚,能对团队内外的各位有用。
管、理、合、伙
我对“工作团队”的理解是:一群人因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愿景聚在一起,团队合作说白了就是高效地达成 (或是接近) 这个愿景。
团队合作中大致可见几种形式:
管:一个强有力的老板规划好一切,控制着团队往前迈进靠近目标。这种情况下,老板享受着掌控的快感,也常会为了失控或风险而殚精竭虑。手工业时代和小规模生产时代,比如说中国传统的师父带徒弟干活的模式。
理:看明白了团队的存在最终是为了搞定事,就有人开始琢磨如何高效。目标分解和分工协作开始出现,老板不用自己一个人操心了,出现了老板之外的非执行人员。在工业化时代这种方式开始普及,大规模生产可以因此而可行,比如说汽车流水线,这个时代时间意味着一切,榨干时间是第一要务。
合: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,也因为脑力劳动的普及,有人开始注意到“人”的因素,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出现“扁平化”,想尽办法消灭合作中的障碍,想办法提供高福利来取悦员工。Google证明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一个大规模的特定人群,这种方式也能work,但这个规模上也仅限于 Google这朵奇葩。
伙:匠人时代来临。一个有能力的人可能并不需要依附在大组织大平台如“名企”才能发挥价值,但因为“事”自身的规模和难度的原因,团队合作仍存在。这个时候的团队进化到了伙伴的地步,自由人的自由联合,极大调动每个人的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合则聚不合则散,事要搞定,人还要“爽”。这种组织仅限于理论推导,罗胖子老说他们是,但我没见过先不下判断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四种模式并非有严格的好坏之分(此处非套话,从搞定“事”的角度的确如此),也没有严格的界限,各位各取所需。
更需要注意的是我接下来的介绍,背景都基于自己所处团队的进展情况 (低于邓巴数规模的团队),更大规模的团队如何协作我自己还拿不准。
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,因而“懒得管”;情商的某些面不够高,比如说说话“直接”(这真的不是优点,只是情商不够),又因此“不会管”;个性虽有些急躁但本质温和对控制人没有兴趣,因此也“不想管”。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如此,没事谁愿意为了一大帮子人殚精竭虑?
“人”与“事”
先介绍一个基础框架,理一理人与“事”。
之前在 为什么进入职场一两年后成长会变慢?以及扁平化管理不是消灭职级有零星提及,这次晒出完整框架:左边的金字塔表达的是人的认知的几个层次,右边的金字塔表达的是在团队中“事”的几个层次。
不同的人在能力经验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,体现在团队中就是“职级”;团队所为之奋斗的“事”一般来讲是复杂的,在科学管理体系中层层分解而后有了达成的可能性。
这些都是在创业团队中客观存在的,每个人的能力经验有差距,
对“事”的认知和把握能力也有差距,但就是这样一拨人要在一起通力合作搞定“事”。
先谈“事”,再谈“团队”
创业团队决不该在看到前途似乎一片光明时,便“兄弟们冲啊”“招聘部门要跟上啊”,这是搞死自己害死团队的最好办法。
创业团队,即使内心已经被举世无双的好 idea 刺激得血脉喷张,也要静一静理一理“事”,“事”做多大有意义?能做多大?实现路径是什么?路径分解下去后是否可执行?是否有可立即执行的最短路径?
基本上“事”理清楚了,“团队”的结构也就清楚了,两个金字塔的层级一一对应,很清楚。
团队的自然生长
“事”越做越大,涉及到的实现路径也在逐步延展。团队随着事的规模逐步扩张,团队中人的能力也随着成长。
一个人在方法层面琢磨得够多,时间一累积自己动动脑子就琢磨或者学习到方法论——关于方法的方法,用这玩意儿可以生成更多方法。这个人的水平就已经上升了。
团队有了方法论,就有了一堆方法可以用,增加点人手可以让目标达成更快,所以执行层就加了些人,团队的规模就扩大了,“事”也生长了。
任何一个层面的“事”琢磨得更明白,有了更多路径或者更高的认知,都意味着团队开始了进化。这种进化不一定意味着团队规模扩大,但团队一定在成长。
团队不可能“结构扁平”
扁平化似乎是一个特别流行特别高大上的词儿,但实际上“结构扁平”永远不会存在。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一定存在,每个人对“事”的认知能力有差距,决定了“职级”一定会存在。这是客观事实,即使是 Google 这类“只找最优秀的人”的传奇公司,我们在合作中也遇到了层层审批,并不是无职级。
一键海淘优质项目,两周匹配天使投资人,三分钟审核创业BP,免费办公空间入驻;光谷梦想,让你创业路上不孤单!
页:
[1]